requestId:68a89be8211561.95246980.
原題目:
從“一幫人在坑里打鬥”到全平易近party:音樂節在中國的23年
《中國消息周刊》記者 倪偉
中國音樂節23年:滾石不長青苔
2023年4月29日一早,空闊的煙臺郁金噴鼻廣場,張帆在調音臺前雙手合十,祈求上天保佑。他被細雨打濕的長發在涼風中飄藍雨華看著躺在地上的兩人一言不發,只見彩修三人的心已經沉入谷底,滿腦子都是死亡。主意。動,通明的雨衣鼓脹得像個氣球。
還有半地利間,不雅眾就要進場了,下戰書1點半,煙臺黃渤海迷笛音樂節將正式開包養甜心網端。張帆在手機里好幾個氣象app間不斷切換,以便獲得最正確的氣象信息。及時風力接近8級包養網推薦,舞臺碩年夜的頂棚嘩啦啦煽動,他吩咐施工職員降上去,從10米降到2.5米,遠看簡直貼在樂手頭頂上。施工職員把刀片粘在竿子頂部,他們時辰預備,假如風再年夜一些,就立即將頂棚切啟齒子,防止被全部掀翻。
這是迷笛音樂黌舍建校30周年的一場標志性表演。這一天,3萬多人將涌進現場,餐與加入這場隆重派對。3天總人次將跨越10萬,發明迷笛音樂節不雅眾流量記載。
“只需不刮風下雨,就算勝利了。”作為迷笛音樂黌舍校長、迷笛音樂節開創人,性情溫順安靜的張帆很少這么忐忑。
上午 10 點過后,風力忽然削弱,雨也停了,風力值在氣象app上劃出一條神奇的直線降落包養網dcard曲線。下戰書3點半,音樂節收場曾經有段時光,張帆在對講機里告訴施工職員將頂棚升起來。搖滾樂的聲浪中,3萬不雅眾目擊舞臺頂棚冉冉升起。
在張帆眼中,這是個佈滿意味的時辰,頂棚升起,就像一面幻想的帆船。張帆不只是迷笛音樂節開創人,也是第一個在中國舉行音樂節的人。回看中國音樂節出生23年來,幻想一直飽滿,但并非總能爬上桅桿。

2023年4月,山東煙臺,黃渤海迷笛音樂節。攝影/李樂為
“前已無通路,后不見回途”
從崔健橫空降生的1986年到2000年,短短十幾年中,中國搖滾樂敏捷地更迭了三代,崔健是第一代,80年月末、90年月初呈現的唐朝、黑豹和“魔巖三杰”是第二代,90年月后重生的一代搖滾報酬第三代。但本應與搖滾樂相伴而生的音樂節卻遲遲沒有出生。
1991年,蘇北青年高虎進了淮安的一家工場,一個月薪水不到一百,一個工友說,他鄰人往了深圳,隨意找個任務就能賺兩三千。高虎聽了他的話,找人開了張進特區的證實就南下了。
在深圳,他發明完整不是那么回事。他在一個廠里用沖床做模具,后來又往了另一個廠給手提袋打眼兒,沒賺到幾多,買打口帶還花了不少。
那是1993年的事。中國正在用力擁抱市場,19歲的高虎離家出走、南下淘金,一年后掉敗而回。回老家后,他不再下班了,開端學吉他,“家人了解我就干這個了,管不住了。”高虎對《中國消息周刊》回想。
就在高虎南下那年的夏末,北京北三環雙榆樹的雙安商場二樓,作為迷笛演藝器材高技巧中間的一項衍生孩子業,“迷笛音樂黌舍”成立了。那實在就是個三個月的短期培訓班,為了給購置音樂器材的客戶做培訓,但很快就集合來一批北京樂隊的著名樂手,一邊在這排演,一邊給學員上課。
一個來自山東的電工經常出沒在班里,他付不起幾百塊的膏火,只能蹭課。幾年后,這個名叫謝天笑的電工組建了“冷血植物”樂隊,成為中國搖滾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迷笛音樂黌舍成立的那年年末,25歲的年夜學結業生、爵士樂喜好者張帆接過校長的位子。到了1997年,他將短訓班改制成兩年制住宿黌舍。黌舍從雙榆樹搬到了五環外上地小學的三層包養樓房里。為了招來足夠的先生,張帆斥資在報紙上發了個通欄市場行銷。
在淮安練了幾年琴的高虎看到迷笛招生的新聞,立即打進德律風報名,后來傳聞那是全國第一個報名德律風。為了 7800 元膏火,他給家人做了一個禮拜的思惟任務,母親最后掏了錢,由於他說了一句:結業是給文憑的。
高虎至今感謝怙恃,“看到兒子當真練琴,他們固然不懂,感到能夠也不是好事。”但臨走前,母親仍是吩咐了他一句:不要犯罪。
比高虎早兩年,湖南株洲的鐵門路弟謝強坐火車到了北京,在迷笛的短訓班里待了兩個月。為了攢夠路費,他在火車站當了三個月姑且工。在迷笛黌舍,他跟別的兩論理學員吳維和曹操組了個樂隊玩,后來他們分辨成了性命之餅和木馬樂隊的成員。
謝強在1998年組建了木馬樂隊,本身擔負主唱。說起迷笛生活,他感到最主要的意義就是讓他分開了故鄉,離開北京。“只需邁出這一個步驟,以后就會不竭邁出新的一個步驟,”他對《中國消息周刊》說,“我們此刻聊這個工作似乎沒什么,但在那時社會周遭的狀況里,就相當安慰了。”
對于這些不愿墨守成規過日子,對將來又懷著一腔莫名躁動的年青人,芳華的處境大略如全能青年酒店所唱:“前已無通路,后不見回途。”
平民樂隊主唱吳包養故事寧越曾譏諷說,90年月到2000年這段時光,搖滾樂解救了一批“盲流”。“都是些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年青人,”張帆說,“獨一的配合點,是有自力的精力。”
1997年3月8日,高虎到了北京,領到了 007 號先生證。一輛黃色面的載著長發青年們到了上地,高虎報了吉他班。迷笛黌舍分吉他、貝斯、鼓、鍵盤、聲樂等幾個班,他記得那一屆200 來個先生,能夠有80多個都在學吉他。
這些年青人都是奔著搞搖滾來的。但令他們困惑的是,迷笛卻不怎么教搖滾,教的是布魯斯、爵士、放克……“實在搖滾的根子都是這些,沒有打好基本,以后只能一味模擬,沒法真正創作。但我們都想抄近道,一下去就想弄這個——”高虎把雙手比在胸前,對著一把虛空的吉他猛掃了幾下。
進學第一天,包養網張帆給先生們講話,此中一句讓高虎記到明天:學音樂,先學會做人。在高虎眼里,張帆是一個 “rock(搖滾) 的名流”,當他在校園表演中一上臺就踹翻了一個發話器架時,穿戴西裝的張帆一聲不吭,默默地把發話器架扶起來,拎到一邊。張帆加入我的最愛了良多本國片子和音樂錄像帶,到了周末,經常放給先生們看。
就在迷笛兩年制黌舍開班那年,一邊做印刷生意一邊玩樂隊的沈黎暉,在北京西三環的一間地下室里成立了一家唱片公司,取名摩登天空。除了給本身當主唱的甦醒樂隊出唱片,他還把新褲子和超等市場兩支剛成立的新樂隊簽了上去。那時還沒什么人留意到他們。
1999年,第一批迷笛兩年制學員結業了,很多將來的搖滾樂手都搬進了黌舍四周的村莊里。阿誰處所叫樹村,確切是個鄉村,但活著紀之交那幾年,倒是中國搖滾熱力值最高的區域。高虎、李豫川、張靜、遲功偉幾個迷笛結業生,在出租房里成立了本身的樂隊,起了個苦年夜仇深的名字——苦楚的崇奉,簡稱痛仰。
同時租住在樹村的,還有夜叉、舌頭、聲響碎片、引誘社等近20支樂隊。他們正處在渴求常識的年事,樹村的搖滾樂手們從各類渠包養一個月價錢道接受國際文明。艾倫·金斯堡的詩集、杰克·凱魯亞克的小說在“滾青”中手手相傳。
精力生涯是快活的,題目是缺錢。迷笛發的文憑沒給他們帶來什么。“苦楚的崇奉”往河北徐水和秦皇島接度日兒,在歌廳扮演,一次只給了一半的錢,一次完整沒給錢。高虎往地下通道賣唱,唱了兩個小時,賺了四塊二。他們廢棄了搞錢,專心寫歌練歌,在七八平方米的出租房里,把棉被掛在墻壁上,既隔音不擾平易近,也為了吸音,不然耳膜受不了在小房子里橫沖直撞的音波。
當年夜街冷巷都在傳唱著《相約一九九八》《常回家了解一下狀況》《想你的365天》時,這些出道前夜的搖滾樂隊,正在樹村抱著掉真的吉他抒發著惱怒和盼望。而千禧年就要來了,周杰倫、孫燕姿、蔡依林、SHE等年青一代歌手行將橫空降生,從年夜先生到小先生城市聽他們哼唱戀愛和芳華煩心傷腦,一場將連續十余年的芳華風行風暴開端席卷歌壇。
但搖滾樂隊歷來不屬于那一方造星的神壇。他們是主流之外的一股暗潮,在平行的地表之下涌動。
崔健曾嚮往過,盼望有一天中國能辦一個音樂節,有上百萬人餐與加入。他參照的是1969年有50萬人餐與加入的美國伍德斯托克音樂節。音樂節才是屬于搖滾樂隊的舞臺。中國“滾青”年夜多滯后地禁受過伍德斯托克錄像帶里的精力浸禮,他們向往著那樣象征愛與不受拘束的烏托邦,但不敢信任那一切真的會呈現。
冬眠樹村的包養網站日子里,“苦楚的崇奉”寫出了第一張專輯《這是個題目》,一個月排演出了7首歌。他們要往餐與加入中國的“伍德斯托克”了。

上圖、下圖:2000年,苦楚的崇奉樂隊登上第一屆迷笛音樂節。圖/受訪者供給
“為什么迷笛像個party?”
2000年4月30日下戰書,在迷笛音樂黌舍的會堂里,24臺音箱構成宏大的音墻。染著一頭黃發的謝強穿戴白色T恤走上舞臺,木馬樂隊奏響了專輯《木馬》中的曲子,這張專輯半包養故事年前方才刊行。
音樂節的舞臺讓謝強覺得安慰,有一種要“滅同業”的高興。“我一上臺,消息就比你牛,比你更帶勁兒,這口吻兒比你更頂。”他回想道,沒有這種心態,上不了舞臺,“音樂不是競賽,但人得有競賽的勁兒。”
4月30日和5月1日兩天,33支迷笛黌舍出生的新老樂隊登上了會堂狹窄的舞臺。固然粗陋無比,但那是“音樂節”第一次在中國發聲。
大要兩千人次餐與加入了這個室內的音樂節。他們端著紙杯往琴房接無窮量供給的不花錢啤酒,在院子里飲酒、舞蹈、曬太陽,喝光了40桶鮮啤。給人群降溫的水龍四處放射,滑板少年在人堆里穿越。
旁邊工地的平易近工爬上校園的紅磚墻頭,觀望里面這些人在干什么。張帆和樂迷沖他們喊:“哥們兒,出去看!”20多年后,當張帆呼吁音樂節下降票價,讓工人、農人、打工者都能看得起,有人卻嘲諷說,這些人不是音樂節的受眾。
這場粗糲、新穎而血脈賁張的音樂節,不只奠基了中國音樂節的基礎式樣,並且從精力內核來看,年青人以歡聚、放松、狂歡和宣泄的姿勢,讓它一誕生就是名副實在的“節日”。登上舞臺的木馬、苦楚的崇奉、冷血植物、舌頭、夜叉、廢墟、杭天與樂隊、戰斧等樂隊,在之后良多年里都是中國搖滾的中堅氣力,直到明天。
第二年的五一,第二屆迷笛音樂節踐約而至,表演樂隊增添到40支。第一天的收場包養網VIP樂隊是“美妙藥店”,4個樂手從頭到腳涂滿口角油彩。第二天的狂歡一向延續到午夜零點后,壓軸的舌頭樂隊在停止表演時,面臨膂力透支的搖滾青年們,說出了那句將廣為傳播的名言:“搖滾樂不主要,主要的是你本身。”后來,高虎在舞臺上說過另一句話:“我們不牛逼,你們牛逼!”
他們表達的是一種配合的感觸感染:音樂節真正的配角,不是偶像,不是樂隊,甚至不是音樂,而是每小我本身。
此后,每年五一看迷笛,成為北京搖滾樂迷的節日,他們的炎天從這里開端。到了第三屆,迷笛黌舍搬到噴鼻山腳下的瑞王墳,那年的音樂節第一次在戶外的藍天白云下舉行,高虎感到那時辰的音樂節真的有感到了。5月的氣溫還不算燥熱,人們在草地上席地而坐,青草、啤酒和不受拘束的氣味彌漫在空氣中,表演還沒開端,有人就曾經喝醉了。
彼時年夜大都人還不了解音樂節為何物,以前沒看過搖滾現場的人,說迷笛就是“一幫人在坑里打鬥”——他們眼里的pogo(樂迷伴著音樂彼此沖撞)就是如許。
迷笛音樂節的巧妙之處恰是在這里:不計其數特性格背叛、舉止乖張的年青人聚在一路,猖狂的情感卻從未激發過暴力事務,pogo撞得鼻血直流,彼此也會一笑而過。音樂節開釋了人們的好心,讓人變得柔嫩,他們后來才垂垂清楚,真正的音樂節就是如許一種工具,它看似風險得像個瘋人院,實在純真得像個幼兒園。
要說哪個音樂節最像中國的伍德斯托克,迷笛或許是最接近的謎底了。
在校園里鼓噪了4年之后,2004年的迷笛音樂節初次走出校園,移師石景山區的雕塑公園,並且第一次賣門票,10塊錢一張。走出校園后,良多復雜的題目都來了。最費事的是審批,那時,人們的腦筋中就沒有音樂節這個工具,沒措施審批,石景山現實上是以一種默許的立場做了存案。
繚繞沉迷笛音樂節,張帆與當局部分睜開了漫長的一起配合。
如許的年夜型表演需求報包養網VIP批的部分良多,包含文明、消防、公安等等,假如有現場餐飲售賣,還要找衛生、工商部分。這些手續順暢的話會很快,不順暢就得花半年。
2005年,迷笛音樂節第一次在海淀公園舉行,直到音樂節收場前一天,才拿到批文——中國擁有了第一個手續齊備的音樂節。
批是包養網單次批了,但治理部分對音樂節仍然掛念重重。公安部分盼望不雅眾在椅子上坐上去看,張帆說,全場放滿椅子反而會障礙分散,公安部分終極批准讓樂迷站著聽歌。他們又煩惱會不會有人吸毒,張帆說明說,吸毒的人普通都聽電輔音樂,可以連續半個小時不斷搖擺,但音樂節的曲子包養網四五分鐘就停一下,吸毒的人會難熬難過逝世。最后,關于能不克不及賣酒也發生了不合,張帆保持得有酒,由於酒讓人松弛,而不是嚴重“我以為你走了。”藍玉華有些不好意思的老實說道,不想騙他。,此后啤酒一向延續上去,成為迷笛音包養樂節的保存特點。
2009年,迷笛音樂節十周年短期包養,初次走出北京,南下鎮江。那是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一次,音樂節走出了搖滾中間北京,向全國開枝散葉。迷笛音樂節勢頭正勁之時,張帆在接收采訪時卻無法地說,本身一向是“機遇主義者”。他的意思是,只需無機會就成長,沒無機會就停上去,自動權并不在本身手里。像如許年夜型的運動,良多時辰,影響原因都來自內部,而不是主辦者本身。
此前一年的迷笛音樂節在舉行前一周被姑且撤消,但海淀公園里派對比常停止,不少樂迷自覺在公園聚首、唱歌、飲酒、擺攤賣詩集。介入過十幾年迷笛音樂節的音樂行業從業者陳小北對這個場景記憶深入,他真正感到到迷笛擁有一批情投意合的樂迷,迷笛是他們聚首的來由,但不是所有的。以致于后來的迷笛音樂節上都有一種希奇的氣氛:主辦方來不來、唱不唱都沒關系,我們玩我們的。
十多年以后的明天,張帆仍然以為本身仍是“機遇主義者被老公說在洞房當晚有事要處理,表現出這種迴避的反應,對於任何一個新娘來說,都像是被扇了耳光一樣。”。后來這些年他照舊會碰著很多波折,姑且開辦也不少見。“搞不了就搞不了唄,學會放松,無欲則剛。你心里了解這事就是圖一樂兒,搞一個party,也不是不干了就破產了。”他語氣松弛。
現實上,他并沒有看上往這么不難讓步。在中國音樂節從小眾走向民眾的經過歷程中,他能夠是最主要的阿誰擺渡人,他一次次耐煩地向治理部分先容音樂節是什么、這些年青人在干什么。傍邊碰到過有數的隱晦和曲解,他獨一的手腕就是藝術地溝通。有的處所引導想在音樂節揭幕的時辰上臺致辭,張帆勸告,講話可包養以,可是你一上臺就被他們轟上去,你會很為難的。引導想想就作而已。
張帆跟處所當局溝通時,對方老是掛念假如出了題目,尤其是安保題目,就會被問責。而國外音樂節的安保都由專門研究安保公司組織,出了題目也由安保公司擔責。假如如許的機制可以或許在中國落地,將會削減當局部分的掛念,也能讓音樂節的籌辦更為順暢。
“爵士樂里有一個術語,叫處理。在和弦停包養網止中,先形成一種和睦諧的聲響,然后往處理它,再走到一種協調狀況。然后再樹立一種嚴重,再化解為協調。這是古代音樂和弦停止的一種紀律。”張帆對《中國消息周刊》說,“實在安康的人類社會,也是從嚴重到處理不竭輪迴、不竭進步。音樂節是一個處理道路包養,讓大師可以或許在一種受把持的狀況之下,表達出心坎的情感,就沒有那么多嚴重感和戾氣了。”
“為什么迷笛像個party?這些人在本身黌舍、單元、家庭里,是少少數另類的、特殊怪的人,能夠一個城市、縣城也就幾十號這種人。但全國各地如許的人都來迷笛了,忽然有一兩萬個真搖包養網滾歌迷,有幻想、無情懷、包養簡略、真摯,音樂節那天他們就從小眾釀成民眾了,所以音樂節才成為一個節日。”高虎說。
發佈留言